112學年度優良教材獲獎分享★傑出獎★李曜全老師
獲獎教材名稱:早期療育學
獎項:傑出獎
學院 / 獲獎教師:健康照護學院 / 李曜全老師
教材類別:□實體教材 ■數位教材 □教案教材
編撰經驗分享:
參與數位標竿課程的起心動念其實可追溯至疫情期間同步教室的進行與錄製,當初對於線上課程其實仍有抗拒的心態,主要是因為物理治療學系有許多實作技術需要進行指導與操作,一旦由實體轉移至線上,恐怕犧牲學生臨床治療技術能力的培養。然而,後來本系國際學生人數逐年上升,再加上學生對於線上課程的正面回饋,因此開始思索是否加入數位標竿課程的製作,讓學生可以針對上課內容重複學習,同時也可以縮減正課教學時間,讓同學有更多實作經驗的累積。
經向本系陳淑雅老師請益(規劃本系第一門數位課程),並與教務處教學設計師討論之後,決定選擇屬性(同時有正課與實作)與本系專業課程相近的選修課-早期療育學,進行數位標竿課程的規畫。課程前半段以實體課程為主,數位課程為輔,主要以進行「校內教職員工子女暨社區兒童發展篩檢」作為主軸。實體課程部分包含發展評估概念、評估工具介紹、以及發展評估練習,數位課程部分則包含討論區提問、評估工具示範影片、以及線上同步心得分享。課程後半段為早期療育相關知識的分享,包含發展遲緩兒童之診斷、不同早期療育專業團隊介紹、早期療育課程設計概念等,幾乎全數以線上同步或非同步的數位課程進行教授。此外,為了引發同學學習的動機與目標,同步教室的課程會搭配Slido進行問答或調查,非同步課程則搭配主題式的討論,請同學收集資料並再討論區回覆。此外,數位課程為人詬病的學習成效部分,經與教學設計師討論後,決定安排牛刀小試,請同學完成課程學習後進行簡短的線上測驗,並在進行教育部數位標竿課程認證之後,根據審查委員的建議,在測驗結束後提供詳解,供同學參考。
平心而論,本課程在轉型成數位標竿課程之後,目前僅有兩屆學生選修,短期間尚無法評估學生學習的成效,但111學年度課程評量分數為4.65(系所百分位:95.07,學院百分位:89.52,全校百分位:79.91),顯見學生普遍接受程度甚高。對於我而言,確實也節省許多時間,可投注於其他教學與研究工作,以及陪伴家人的時間。然而,不諱言,如何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與主動參與一直是過去兩年經營數位課程最大的挑戰,因此與修課同學進行溝通,瞭解彼此的需求,將是持續改善課程經營的核心任務。
註:獲獎教材放置於本校圖書館「優良教材專區」典藏。